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保护大熊猫不只是保护圈养熊猫 最新资讯

来源:央广网2023-05-04 11:21:50

“五一”熊猫专列、大熊猫主题旅行、成都大熊猫基地门票约满、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需排队半小时……从线上大家对“丫丫”“林慧”“美香”等旅外大熊猫的关注,到线下自发去各地动物园观看大熊猫,主动了解当地大熊猫生存状态,掀起了一股不断升温的“熊猫热”。

“在‘熊猫热’这一现象下,我看到的是动物可以寄托人的情感。人们看到可爱的动物会有代入感,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朋友或者孩子,通过每天关注熊猫的生活和点滴细节,实现了大家情感的寄托,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说明越来越多人开始关心动物保护。”记者专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王放,同时他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委员,专门研究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他和记者分享了野生大熊猫和自然保护的故事。


(相关资料图)

王放认为,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圈养的熊猫,更重要的是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我发自内心希望大家对于熊猫的喜爱可以扩大到对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关注上,将大家的情感寄托和自然保护连接起来。”

王放在野外调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野生大熊猫就是“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大熊”

为撰写博士论文,从2005年到2014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王放的主要工作是在秦岭地区的大熊猫栖息地完成的。他直言,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一共见过三次野生大熊猫,而这三次加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在野外见到野生动物太难了。”

不同于动物园里与游客亲昵互动的可爱呆萌的熊猫形象,“其实野生动物,特别是像熊猫这样的动物,它们是羞怯的、是胆小的,它们不希望跟人有直接的接触,它们其实更希望的是不被打扰地生活在森林里面。人类对于它们可能意味着不确定,甚至意味着危险。”王放解释道。

随处可以看到的大熊猫的粪便、吃过的竹子、睡过觉的地方,王放只能通过这些间接的数据来推测大熊猫的存在,研究鉴定它们的生存状态。“因为真的很难亲眼看到它们,更无法长时间和它们在一起。”

我国目前有1800多只野生大熊猫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的崇山峻岭之间。每年春天是大熊猫发情的季节,山谷里回响着雄性大熊猫为求偶打架撕咬的声音。“在野外,熊猫就是一种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大熊,跋山涉水,非常矫健,它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去繁殖,去争斗。”王放说,他特别希望更多喜欢熊猫的人能够去荒野体验一下,真正感受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状态,“这和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熊猫懒洋洋的样子是截然不同的”。

冰天雪地下的大熊猫栖息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保护大熊猫不只是保护圈养熊猫

“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好圈养的熊猫,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栖息地,保护野生大熊猫。”王放说,20年前,一些科学家还在担心熊猫这一物种会灭绝,但是在今天,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标准,大熊猫是“易危”级别,这说明短期之内这一物种是安全的,而且它们的数量在过去20年间一直在增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目前,我国共建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6万公顷,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同时,我们进一步把保护区连起来,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尽管我国大熊猫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挑战。栖息地破碎化是大熊猫面临的最大威胁。

“目前虽然有1800多只野生大熊猫,但是它们被高速公路、铁路、农田、村庄等各种人类活动分割在30多个栖息地板块中,在生态学里将这种分布叫‘孤岛状分布’。”王放表示,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孤岛状分布”很容易出现熊猫之间近亲繁殖,导致发生传染病,也会带来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王放认为,在大熊猫保护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目标就是防止栖息地破碎化。“我们设立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是保护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把这些保护区连接起来,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及大熊猫走廊带,能够让熊猫穿过高速公路,穿过人类活动的区域。如果能将‘孤岛’连接起来,就能形成更加连贯安全的栖息地。”

x 广告
猜你喜欢